2020年,武漢人社系統發揚抗疫精神,堅持把穩就業保民生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第一位的工作,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人社事業取得積極進展。
一、2020年主要工作
(一)堅決打贏人社“戰疫”。一是圓滿完成戰時任務。組織我市滯留在外人員返漢46.39萬人、集中安置滯漢外地人員4290人。幫助復工復產企業解決返漢返崗人員13萬余人。“點對點”運送約40萬名外出務工人員返崗返工。組織近1.8萬人次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參與疫情防控。二是激勵關愛抗疫“一線”。及時落實專項招聘、人才推薦、職稱評審、工傷保險、表彰獎勵等疫情防控一線人員人事人才激勵措施。三是優化人社公共服務。創新辦法措施,有序提供網絡“云招聘”、社保業務“不見面”辦理、線上技能培訓、12333人工電話咨詢等公共服務,確保人社服務不掉線、不斷檔。
(二)千方百計穩就業。一是全力穩就業保就業。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2.81萬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3.04%。制定出臺高校畢業生、農民工、就業困難人員和就業扶貧等系列政策措施,形成我市穩就業“1+4+N”政策體系。落實各項就業補貼資金約15.13億元。為在建工程項目緩繳工資保證金3.2億元。二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。完成“我選湖北”計劃下達高校畢業生新增就業19.02萬人,新增留漢大學生30.2萬人。為近31萬名高校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4.32億元。1089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共獲省、市級扶持資金3246萬元。新建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302家、就業見習基地102家。落實300名“三支一扶”招募計劃。三是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。開展“網上春風行動”“保居民就業”等招聘活動,為武漢戶籍外出務工農民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,全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127.9萬人,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.13萬人、失業人員再就業2.81萬人,扶持創業3.37萬人。四是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。建設3家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。89家企業被評為省級人力資源服務誠信示范機構。舉辦首屆武漢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創業大賽。頒發我市首張外資企業《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》。
(三)全力服務保障民生。一是落實減免緩返社保費政策。階段性免征企業養老、失業、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211.02億元,社保降費率政策共為企業減負93.19億元,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近15億元。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。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市級統籌,實施組織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后參保和鄉改人員養老保險銜接、原參加企保的機關事業單位和人員轉入新制度參保等工作,2019年度機關事業單位退休“中人”待遇按新辦法計發,擬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正常調整機制實施方案。出臺《武漢市工傷康復管理暫行辦法》。印發實施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防控工作實施意見。三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。全市養老、失業、工傷三險擴面54.17萬人次。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增168元。落實失業保險提標擴圍政策,中心城區、新城區失業保險金標準分別提高至1575元、1350元,發放失業保險金5.67億元、價格臨時補貼1.27億元、失業補助金2.07億元。四是做好社保經辦服務。社保經辦業務全面推行“不見面”服務、網上辦理,深化“全月辦理制”“預約辦”等改革。
(四)促進人才隊伍建設。一是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。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,出臺“十條”技能培訓支持政策,大力開展以工代訓以訓穩崗,完成補貼性培訓41.5萬人。新建6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,遴選產生94名武漢市技術能手。推薦2人入選“湖北工匠”。二是引進培育專業技術人才。向第四批25家企業發放“千企萬人”引才獎勵700余萬元。推薦2個項目被列入人社部2020年“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計劃”資助項目,市農科院獲批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,162人入選省、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享受省、市政府專項津貼人員。三是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。印發進一步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待遇文件。推進中小學教師、衛生職稱改革工作。2020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3415人。人事考試整體安全。
(五)加強勞動關系協調。一是全力推進根治欠薪。積極宣傳落實《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》,著力創建“無欠薪城區”“無欠薪街道”,推進在建工程項目落實農民工用工實名制、工資專用賬戶、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工資等制度。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在建工程項目覆蓋率100%。二是加強勞動監察執法和調解仲裁。推進執法關口前移,加大對失信主體懲戒力度,將29家欠薪失信主體納入欠薪“黑名單”管理,向社會公布欠薪等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12起。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88.92%、調解成功率67.95%,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100%。三是創建和諧勞動關系。加強涉疫情勞動關系指導服務,開展企業集體協商“要約行動”、“和諧同行”活動。發布2019年企業薪酬調查信息。
(六)全面落實重點任務。一是抓好人社精準扶貧。推進就業扶貧,全市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2.34萬人。為4.34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1300.95萬元。二是加強退捕漁民安置保障。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1151人,其中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的782人已實現就業776人、就業率99.23%,符合參保條件的1141人已全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。三是落實系列支持政策。推動中央一攬子支持政策、人社部定向援助湖北政策措施和國家部委支持事項在我市落實落地。
(七)提升人社能力水平。一是強化系統行風建設。以“雙評議”工作引領作風建設,落實“23℃人社服務”標準,大力培育優良窗口作風,我局在全省人社系統練兵比武競賽中獲得團體第一名。二是深化人社“放管服”改革。對標優化106項政務服務事項,推動26個政務服務事項“全市通辦”,推進“一張身份證辦成事”改革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,我市勞動力市場監管指標處于全國前列。三是做好法治人社工作。做好網上群眾工作,確保重點信訪群體穩定可控。提供12333自助語音服務。
二、2021年工作打算
(一)全力以赴穩就業保就業。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.5%以內。一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市關于穩就業保就業的系列決策部署,堅持就業優先政策,持續完善就業創業政策,積極研究出臺更多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,強化就業政策和資金的落實落地。二是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,抓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、就業困難人員、農民工、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工作。三是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,推進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,強化行業人才隊伍建設。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,注重就業形勢分析研判和失業風險防范應對,加強企業用工服務,升級改造中國武漢人力資源市場,持續開展各類招聘活動。做好就業扶貧工作。
(二)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。全年養老、失業、工傷三險擴面新增30萬人次,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8.5%以上。一是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,推動中小微企業、農民工、新就業形態人員、公務員和參公人員等參加三項社保。二是繼續落實社保降費率政策,加強基金監管和風險防控,確保基金運行平穩。三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。貫徹落實企業職工養老保險、失業保險、工傷保險市級、省級統籌工作。促進企業年金發展,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體系。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,做好工傷認定和待遇保障工作。四是調整提高社保待遇水平,繼續推進社保經辦服務改革,確保各項待遇按時足額發放。
(三)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。一是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培育。持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,培育評選20名“武漢工匠”,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。大力推行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。推進武漢技師學院新校區建設,支持技工院校發展。二是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,進一步完善人才分類評價。繼續開展“千企萬人”支持計劃,做好博士后工作站建設、各級專家選拔和人才項目推薦。三是繼續推進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,組織好2021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,推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信息化。四是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制度,指導全面落實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政策,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。加強評比達標表彰規范管理。
(四)持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達到90%以上、調解成功率達到60%以上,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法定期限內結案率達到98%以上。一是緊盯工程建設項目、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等重點領域,依法堅決打擊欠薪違法行為。充分發揮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作用,強化根治欠薪工作考核,持續打造“無欠薪城市”。二是加強勞動關系三方協作,強化政策指導服務,啟動“和諧同行”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,做好國有企業負責人2019年基本年薪基數認定工作。三是促進預防調解,加強仲裁辦案和隊伍建設,推進調解仲裁信息化。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效能建設,提升執法程序規范化水平,強化信用監管。
(五)全面加強人社能力建設。一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,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,大力開展系統行風建設,創建優質服務窗口,提高干部隊伍服務能力和素質水平。二是做好全市人社事業“十四五”規劃、就業專項規劃編制實施工作。三是加快推進人社信息化建設,推動三代卡發行和“一卡通”應用,加強人社公共服務平臺和12333線上服務建設。四是繼續推進人社領域“放管服”“四辦”改革,深入推進“人社服務快辦行動”。五是全力抓好網上群眾工作,加強法治建設,做好重點群體穩控工作,確保人社領域平安穩定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版權所有: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鄂ICP備11011361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202001685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:4201000008